个人事例
作者:程启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共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摘要:中国茶产业十多年来取得了连续增产增收的好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这就使得中国茶产业出现了新常态。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茶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中国茶人面前急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紧迫的实际问题,作者认为重要的是要及时更新观念,为此提出了若干方面的思考建议供业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更新观念、茶产业、新常态
中国茶产业连续十多年来取得丰产丰收的好成绩,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也是中国茶人产供销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中国茶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利民产业。但发展至今也遇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出现了中国茶产业的新常态。作者认为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及时更新观念,以适应茶产业的新常态。
一、中国茶产业的新常态
总体形势是丰产丰收
中国茶产业十多年来取得了连续增产增收的好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2014年茶园面积达到4112万亩,产量达到209.2万吨,干毛茶总产值达到1349亿元。总体而言,茶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由于进入茶行业门槛低,做得好利润丰厚,因此吸引着不少投资者都参与到茶行业中来,使得种茶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显得一片繁荣景象。当然在千军万马进入茶行业的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和值得重视的问题,形成了中国茶产业的新常态。
产大于销已成现实
由于种茶面积发展过快,产量增长过猛,而消费的增长赶不上产量的增长速度,加上廉政政策的出台,公款消费大幅下降,再加上出口减少,内销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已出现卖茶难的现象。茶商们说现在生意难做了,茶农说生产成本高赚钱比过去少了。因此产大于销的现象不可忽视。
出口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2009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吨左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只有30.1万吨,比2013年下降了7.5%。这几年中国茶叶出口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欧盟等进口国一再提高农药残留标准,限制中国茶进口。二是中国多口岸多渠道出口体制,低价竞争使得出口企业甚至无利可图,不如不出口。三是中国出口茶叶多数是低质眉茶、珠茶、红茶与乌龙茶,而大多数名优茶,由于成本高卖价高,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茶叶品牌依然多而小,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品牌
中国茶产业是以小产区茶为主的产业,企业品牌多如牛毛,但都很小。所谓区域品牌也是某一特定产区的品牌,也是稍大一点的小产区茶的标志,没有形成较大范围的国际影响力。国家某领导人的所谓 “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过一家立顿”的说法,曾引起茶界的广泛反响,反映出中国确实缺乏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
媒体误导造成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零容忍,影响消费
种茶与种其他农作物一样,也会遭到病虫危害,有时也要喷施农药来消灭病虫害。只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则,是不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量超标的。近年来国家有关质检部门多次抽查结果证明,绝大部分企业的茶叶产品农残是不超标的。但是往往受到某些媒体的挑刺与宣染,将某些含有低于国家标准农药的茶叶,统统认为是有害健康的,促使一般消费者对茶叶农残采取了“零容忍”态度,因而也影响了消费,这也是茶叶人均消费量增长不快的一个原因。
什么是好茶概念不清
中国茶界长期以来对什么是好茶概念不清,加上茶叶评审工作的偏差,造成了愈采愈嫩和偏重外形的倾向。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好喝的茶才是好茶。乾隆皇帝有诗曰:“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认为杭州龙井茶是清明节左右品质最好,清明节前太嫩的芽叶也不好,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说明茶还是要讲究好喝,不是越嫩越好,也不能光图好看。当今要推广机采,树立正确的好茶概念十分重要。
采茶劳力普遍紧张,实现机采势在必行
很多茶区采茶劳动力越来越紧张,采茶工资越来越高,从而造成茶叶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茶叶生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采茶机械化。因此在总体规划上,要逐步减少单纯依靠手采制造高端名优茶的比例。逐步扩大机采面积,实现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整体茶价偏高,影响扩大消费
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生活必需品。茶产品中可以允许有少量极高价的所谓奢侈品茶,但就整体茶产业而言,生产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是我们的目标。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主体茶产品应该是尽量低价的,薄利多销仍应是中国茶产业商业的主流观念。为此如何转变观念,降低成本,使茶产业的主流产品转变成大众消费品将是各地茶业主管领导和茶业经营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少重大科技问题有待突破
茶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科技进步。回顾上百年来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就会发现,每当有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必然有力地推动茶产业的发展。每当出现某些科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成为瓶颈时,茶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比如当今的采茶机械化问题、减肥减药及不用农药的治虫问题、减少夏秋茶苦涩味等问题,已摆在科技工作者前面,极待组织科技攻关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到来冲击着固有的茶业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确实对中国原有消费品的商业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少日用品零售商店出现了关门潮。各地茶行业的茶叶商城有不少也出现了越来越不景气的局面。与此相反,利用互联网的茶叶电子商务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2014年阿里完成的茶叶交易额达到34.16亿元,淘宝平均日销茶叶722万元。因此发展茶叶电子商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转变观念,促进在新常态下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如上所述,中国茶产业已出现了新常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茶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中国茶人面前急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紧迫的实际问题,现提出如下若干方面的思考建议供业界同仁参考。
1.从国家顶层的宏观设计上,如何考虑整体茶产业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的种茶面积与茶叶产量已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可以说中国已成为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因此,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从国家顶层的宏观设计上,应如何考虑整体茶产业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种茶方面而言,必须克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广种薄收的局面,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效益。
2.中国茶业品牌建设必须走地缘品牌与非地缘品牌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道路:中国茶叶品牌有小产区的地缘品牌(如龙井茶、铁观音、大红袍、祁门红茶、云南普洱茶等),同时又有非地缘的渠道品牌(如中茶牌、天坛牌、艺福堂、吴裕泰等)。茶叶内销应以小产区的地缘品牌为主,充分发挥渠道品牌的作用。外销应以渠道品牌为主。
3.改革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扩大茶叶出口的新路子: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停滞不前,徘徊在30万吨左右的水平未能有效突破,而且出口茶基本上是低质茶状况,利润空间小、效益差。如今,国家规划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出口贸易的“一带一路”新思路、新平台,为茶产业的发展和扩大茶叶出口提供了新机遇。从顶层设计上能否扶持培育一二个以出口适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高科技绿茶(因中国的优势是绿茶)为主的中国立顿式企业呢?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小产区茶优势,在对放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使许多很有特色的小产区茶能被更多海外的消费者所共享而走向世界,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建议从现在开始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有重点的把一些有条件小产区打造成茶产业旅游区,让更多的外国饮茶爱好者能深入到中国很多环境条件优越、茶叶品质各有特色的小产区,亲自去体验、去品尝那些优质的小产区茶,引起他们对这些小产区名忧茶的兴趣,若干年后也许就能见到扩大出口的成效。
另外,要尽快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茶方式,推介中国小产区的各种名优茶,全面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形象,引导消费,好茶好价,逐步改变中国茶叶低价出口现状。
4.要重视和做好茶叶生产全过程从种茶到制茶各环节的“机器换人”规划与实施方案:广大茶区劳动力紧张已成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采茶机械化和茶园作业机械化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国家层面的组织科技攻关,力求在短期内尽快解决。同时,针对广大茶区产地的茶叶加工厂多数设备陈旧、能耗大、生产效率不高的局面,需要尽快进行设备更新,使更多的茶叶加工厂逐步实现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为此国家有重点地扶持一批设备基础好有创新能力的茶机厂生产更多的标准化系列茶机,以满足全国广大茶区茶机更新换代的实际需求。
5.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加强“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饮茶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使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青人加入到饮茶行列中来,扩大消费群体。同时用科学道理说明好喝的茶才是好茶,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只有消费扩大了,才能真正促进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6.在整个茶行业中突出贯彻普及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强调“诚信”二字:茶叶生产企业要切实实施产品质量标准化,不能把标准当作文字游戏写得漂亮而不真正实施,也不能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当作花架子。要使企业真正懂得贯彻实施质量标准的严肃性,决不脱离标准虚标等级、欺骗消费者。因此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强调“诚信”二字显得十分重要。
7.正确对待“老茶”与茶叶陈化:多年来普洱茶界出现的“普洱茶没有保质期”“无限期越陈越香”等观念,已被科学事实证明是片面的,茶叶是食品饮料,任何食品饮料都必须有保质期。过分抬高“老茶”的身价有相当的危险性,科学事实表明,茶叶贮存时间越长,感染有害微生物的危险性越大。茶叶是食品不是古董,茶叶贮存超过一定年限,有效营养成分是不断减少的。因此,有必要用科学事实教育和引导消费者正确对待“老茶”与茶叶陈化。
8.不要盲目上马新建茶叶深加工厂,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终端利用上:近年来不少茶叶产区受到扩大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宣传与鼓动,纷纷上马建立茶叶深加工厂,生产各种规格的茶多酚、速溶茶粉等,技术进步带来各种深加工产品质量确实不错。但碰到的现实问题是茶多酚等产品销路不畅,以致造成多家茶多酚生产厂都处于局部停产半停产状态,说明就全国而言,生产能力过剩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地方和投资商的大量资金投入,目前处于难以收回的困难处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商品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主要是这么多的茶多酚究竟能派什么实际用途,也就是茶多酚产品的出路在那里。理论上说,茶多酚有多种用途,但茶多酚的实际应用上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因而真正能应用茶多酚的终端产品开发很少,造成茶多酚产品销路不畅,以至于形成低价竞争、利润低微而导致茶多酚厂开工不足,最终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此,从国家行业指导思想来说,应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去做茶多酚应用的终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才是扩大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的紧迫任务。
9.加强科技创新与攻关,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根本,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与攻关,有效地解决好当前阻碍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茶产业才能不断获得技术支撑而顺利发展。当前限制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诸如上面所述的名优茶的机采问题、不施用农药的治虫问题、减少夏秋茶的苦涩味问题、简易有效的茶叶保鲜保质问题等。这些技术难题都有待国家层面组织全国茶业科技部门进行科技创新与攻关,以求在不远的将来获得有效的突破。
以上这些思考也许是片面的不成熟的,权当抛砖引玉,供业界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