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作者:孙忠焕(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对于茶和茶文化的基本常识是“茶盲”式的无知,过去,我一不喝茶,二不知道什么叫茶文化。连茶有绿、白、黄、青、红、黑6类之分一概不知。以后,我工作性质的变化,常与友人相约结伴喝茶,尤其是2013年初我加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行列之后,接触茶事活动更多了,“干什么、学什么”,看了不少此方面的书和文章。学而思、思而知,知而行、行而深知,如果学而不思是肤浅的,知后不行是徒劳的。慢慢地喜欢上茶与茶文化,现在不但喝茶,喜欢友聚泡茶、聊茶,也掌握了一些茶和茶文化的基础常识。
一、茶是什么?
1.我们所说的茶是指山茶科的茶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中国唐以前以烹煮茶为主,宋以点茶为主,明代后以冲泡为主。当然,现代“茶”的概念,已不局限在茶叶,有拼配茶、干花茶、干果茶、保健茶等等饮料,可热饮,也可冷饮。
2.茶是种无酒精饮料。世界公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是:茶、咖啡、可可,茶居首位。
3.茶叶来自一种叫茶树的植物,在植物分类中,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植物学家经考证认为,茶树起源至今至少已有一百万年,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茶产茶。茶树原产于哪里?历来争议较多,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0多个省(区)已发现有古茶树分布(共有200多处),其中在云南省哀牢山发现的大茶树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见图),最近在我省余姚市田螺山发现的茶树根考证已有5800年-6000年的历史。
茶树有大、小乔木和灌木两类,古老的大乔木高达数十米,2013年5月我们在西南地区见到的大乔木古茶树高达十几米。我们浙江多为连片种植的灌木,江南基本如此。
4、茶的发现和利用。茶是由人类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演变而来的,经历了药用、食用及饮用的漫长过程。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这是距今五千年前对茶叶最初作为药用的记载。根据三国时魏人张揖编写的《广雅》中记载,古荆巴(湖北、四川)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和米膏搅和制成茶饼。煮饮时先将茶饼烤成深红色,再捣成茶末,并混合葱、姜、橘子等一起煮羹饮用。
茶从我国西南地区顺江河流入内地——古巴蜀国地区后,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代时已把茶作为特产进献给周武王。周朝时把茶作为祭祀贡品。《周礼.掌荼》中记载:“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掌荼是周代时专设的部门,职责是及时收集茶叶以供朝廷祭祀用,这个部门人员还不少。《周礼.地官司徒》记载:“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使一人,徒二十人。”周武王是公元前11世纪的事,由此可见茶早在3000多年前已进入了宫廷贵族阶层了。汉代,巴蜀地区饮茶已较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公元前59年,川人王褒在他买卖家奴的文书《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由此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茶叶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买卖,并进入了士人的日常生活。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陆羽在《茶经》中还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按此古人亦饮茶而,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原,流于塞外。”从唐代的《宫乐图》、《调琴啜茗图》、《韩熙载夜宴图》可表明举办茶宴在唐代贵族、士人中已成时尚。唐代还开始把茶引销国外,列入税赋,可见唐代饮茶之规模和茶的经济地位之重要。
唐、宋、明、清之后制茶技术及茶道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由此,带动茶具、茶器、茶玩等发展并越来越多样和讲究,唐代的越窑蜜色瓷碗、至今难以复制,宋代点茶斗茶成风,茶器具更有讲究,明朝出现了紫砂壶之类的茶具等等。总之,围绕着茶,根据文人士大夫和茶消费者的需要有饮、品、斗、藏、赏、鉴、戏、玩的层出不穷,茶道、茶礼、茶艺也越来越丰实。
5、古代的茶字。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很多。在“茶”字形成之前,槚、荈、蔎、茗、荼等都曾用来表示茶。
槚(音“jia”),秦汉间《尔雅》的“释木篇中”:“槚,苦荼”的释意,槚是楸木,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苦荼”音近。
荈(音“chuan”串)专指茶;
蔎(音“she”)东汉时把“蔎,香草也,从草色声”,茶具有香味,灌木从草。蔎音,西汉杨雄的《方言》中说:“谓茶为蔎”,这是蜀西南地区人的方言用法;
茗(音“ming”),其出现比“荈、蔎”迟,但比“荼”早。茗,古通萌,萌草木芽也,指嫩芽。
荼(音“tu”“shu”),出现在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中有7处,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对以上表达茶字的解释,王祯《农书》中有“初采为茶,老为茗,再老为荈”。
陆羽在《茶经》中“五之煮”中说:“其味甘,蔎也;不甘不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陆羽对当时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采用了《开元文字音义》的用法,统一改写成“茶”字。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沿用至今。
二、茶文化的概念
对于茶文化,人们有众多诠释和概念。有人说茶文化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有人说茶文化就是人们在用茶、点茶、品茶、赏茶、玩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从以上定义来看,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认为,前一种的广义的茶文化概念,它包括茶农、茶商、茶学、茶科技和茶饮文化等等;后一种茶文化是狭义的茶文化,就是人们在茶饮过程中形成的饮茶行为、饮茶心态(性情)、审美观的文化,如茶俗、茶礼、茶艺、茶德、茶道等等。我们茶文化研究(促进)会所从事的茶文化,许多地方茶研会是以这一层面为主的茶文化。
无论广义和狭义的茶文化的兴起和形成大致都经历了无意间自发的、感性而不自觉的逐步由浅而深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自觉并理性的发展阶段。比如我们的先人发现茶树、利用茶树、到人工种植茶树,制茶、储茶等等,都会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自觉了就成为技术了,概括成文字了就文明科学了。那么对用茶、饮茶、品茶、赏茶也会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过程。我们的先人原先对茶的效用认识是朴素的,如茶叶可药用、食用、饮用、祭祀等等,为什么能这样用,可能并不知道,所以,他们认为茶树是神,有灵,使他们崇拜得五体投地,每到春天到来,开采新茶之前,要虔诚、隆重、肃穆而激情地举行拜祭茶祖仪式。2013年5月,我在普洱(思茅)市参加国际茶叶大会时,见到云南各少数民族举行盛大的祭茶祖仪式使人震撼、感动。使我们深信茶树与万物一样有灵、有生命、有性格,和人们心灵相通、生命相连,人、茶树与天、地是融为一体的。这种信仰在他们心目中扎根,所以,他们敬畏茶树、敬畏天地,和谐相处,这就是质朴纯真的茶文化。类似这样的祖先记忆,通过祖辈相传或文字留存下来,成为历史的记忆,给予历代人的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老子》曰:“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后儒、释、道和文人雅士们又根据各自的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演绎新的联想,都秉承了《老子》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精神而发挥。从而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之道,即形成了茶俗、茶礼、茶艺、茶德和茶道等等茶文化。
这种茶的文化形成文字趋向理性并蔚然成风也应是在唐代以后。大唐强盛时代,人文灿烂,才子辈出。这其中出了一位讲究生活品味的文雅圣人,就是陆羽(733-804年),陆羽从小生活在佛寺院里,后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研究茶事数十年,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茶经》,《茶经》中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出、之饮、之事、之略、之图三卷十章,内容之全面详尽,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部茶学巨著。陆羽的《茶经》之前,也有文字,多在茶的出与种采上,如晋代杜育的《荈赋》,晋代孙楚《出歌》,唐代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但对茶之效及饮用器皿“落笔成文者寥寥”,知其然的多,“鲜有论及其所以然者”。正如北宋著名诗人梅饶臣所赞:“始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春)茶”。欧阳修词:“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当代精英许嘉璐先生为此说:“不容否认的是,在陆羽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茶与人与天的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器等这些外在,至于茶之效,也还限于‘荡昏寐、饮之以茶’的阶段,后来,得品其深味者渐渐多起来,也主要是宫廷贵族和少数社会精英。长时间中,茶之所‘寓’还不明了。”可以说,从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才真正被人们广泛认识,才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才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进入官宦贵族和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同“琴棋书画诗酒(歌)茶”一起成为人们的文化精神享受品。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不仅在于种茶、饮茶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茶的行为文化和茶的心态文化不断被创新、丰富、深化。唐宋以后,文人雅士和茶人饮茶品茶,不仅追求茶的产地、水的质量、火候的程度、茶器具的搭配,还追求茶的色、香、味、形的品鉴,陶醉在一种品茶品味品人生的意境里。如罗凛《茶解》中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闻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就是说,他们或夜坐山间茅庐,在疏星明月之下,书窗残雪之前,沐风赏景,品醉人的茶香,或依水傍林,面对名山大川,闻松涛、看过云,此时此境品茶赋诗论道,“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到了明代文人雅士品茶总结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朋”。现代著名文人林语堂先生也在《茶与交友》一文中说:“因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宋代苏东坡把好茶比拟为:“自古佳茗似佳人”。清代才子俞樾这样赞美杯中绿茶:“嫩展旗枪,有灵根,袅袅亭亭斜倚。伶仃乍见,便是藐姑仙子。纤腰倦舞,又罗袜、踏波而起。休误认,杯内灵蛇,负了雨前清味。天然一茎摇曳。爱云花雾叶,青葱如此。擎瓯细品,漫拟苦心莲蕊。灵机偶动,又添得、喜花凝聚。应卜取、佳客连翩,桂舟共舣!”这首诗将绿茶的点茶、品茶、赏茶描写得淋漓尽致,等等、等等。
因为这么一大批文人雅士的雅兴浓浓的“品茶”、“玩茶”,玩到极致又形成了“琴棋书画诗歌酒茶”的雅文化。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书画、茶歌舞、茶器、茶玩等等,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兴盛时期。所以,也有人说茶文化是文人雅士“品茶”品出来的,玩茶(斗茶、扮茶、收藏、旅游、交友、学、觅、赏、悟)玩出来的。实质上,“品”茶是要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只有有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才有“品”的可能;只有在休闲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品”的雅兴,只有有品位的人,才能品出他想品的味,只有有精神追求会联想的人,才能品出境界和人生的感悟。只有在文人雅士或把茶当作欣赏品的消费者那里,把饮茶当做一雅事、享受和休闲,他们沉浸在宁静的环境里,慢慢地呷、细细品,品出雅致,品出感悟,品出了“阳春白雪”的雅文化。
现在,茶文化更丰富多彩了,盛世兴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地各类茶文化及茶业社团各显神通地宣传茶文化,推动“茶为国饮”,促进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
据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休闲时代到来了。中国人现在生活富裕了,讲究生活品位了,喜欢饮品茶的人越来越多,并不是消磨光阴,而是一种休闲,一种情趣,一种品位,一种味道,一种社交的形式,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有学者说:当品茶品出了一套程序,当品茶品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是茶礼、茶艺和茶道了。这些带有文化意识的活动,就是我们通常在说的茶文化。“中国人以人自身为主体,贯穿古今,沟通天地和万物”。由此看来,茶文化多少有些“人造”的,以人为主体将自身的性情、期盼、要求联想演绎在“茶”的身上。这就是中国人文精神和哲学理念。
中国几千年的饮茶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茶文化。先贤说:“茶最后出,至唐始遇知者。”意思是茶真正出名,是到唐代的陆羽著《茶经》问世以后,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也是茶文明化的开始。此语似乎有“士大夫史观”。应该说: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现和利用,及文化的创造,都是“兴于古初草民,着于今世雅士”,“势使然”。就是说:世上凡属“雅”的事物,大抵都先行于民间,待到文人、雅士及贵族参与,经他们联想、溢美、推崇,遂进入了社会上层,形成气候后又回归社会,并引领社会成为时尚乃至普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茶与茶文化同社会其他事物一样,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我国的先民对茶的认识,是在“知”与“行”的切身体验和思考中逐渐获得的。然后,我们的先民又在“已知”和“已行”的过程中发展,也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地由浅而深,使茶和茶文化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生活化、精神化地融入中华文化渊源灿烂的长河中,成为一颗悄然独放光芒的明珠。
“茶文化之所以有顺天遂人的特性,一靠中华民族对其生长规律的认知和联想,二靠人们对茶性及其与人体关系的深入了解和体悟。”
这就是说,我们对茶的认识,是我们的先人在“知”与“行”的切身体验和思考中逐渐获得的。又是古今“草民”和“雅士”在“已知”与“已行”中,与中华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的精神和社会实践的文明化的结合不断地丰富着茶文化。
许嘉璐先生论断:中华文化有“一体两翼”论点,一体即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形成的内涵,两翼一为中国医学,一为中国的茶文化。为什么许先生要把中医文化和茶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两翼?“这是因为,在中华文化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至于其他文化形态,诸如书法、绘画、戏曲、歌舞、工艺、武术等等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情和品格,也都从某一角度、某种程度上展现中华民族的心灵和追求。”它们是翼上的羽毛。鸟无翅固然无法飞翔,但是如果翅上没有羽毛也难翱翔,甚至无法成活。有体、有翅,就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也可以漂洋过海传向世界。给人享受、使人认知,给人感染、使人陶冶,给人教化、使人文明。
茶文化在引导社会普及与丰富的同时,又在促进着茶产业的发展。周朝把茶作祭祀贡品,汉代道教修身养生,三国的孙皓倡导“以茶代酒”,唐代朝廷茶出口国外,并对茶征税,唐宋文人从爱茶、嗜茶到种茶,佛家寺庙把种茶作为一种常态等,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种茶、种好茶及茶产业的发展,煮茶、点茶、泡茶、赏茶又带动了茶具、茶器、茶玩的发展,从而不断丰富了茶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茶的软实力;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他例举当时唐代八道四十三州郡产茶和品第质量作了上、次、下、又下高低之分,客观上确立宣传了各地茶的品牌,区域茶的品质文化特征又得到了突显,实际上又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也为区域特色茶的增值创造了依据。这就是茶文化的魅力和功力。(北京老舍茶馆尹智君从“老舍茶馆”发展的实践,坚持“茶叶”不仅是农业产品,而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的观点。)一片看似普通的茶叶,赋予以上述的诸多功能,承载着中华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怎么不被追捧和传播。所以,“茶为国饮”是必然的。
三、茶的功能和价值
茶及茶文化能流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在于茶和茶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近几十年来,茶与茶文化又被重视并叫响,不少人士都概括过茶的功能、作用和意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先生说:“茶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身健身之功能”。茶作为一种饮料食品,不分国度、不分时空、雅俗共赏,同时兼之既是物质的可饮用,又是文化精神的可享受,还可成为社交的媒介,养生的保健品,还是民生收入和国家税赋的来源等诸多功能,这样的食物实为不多,这就是茶生命力旺盛的依据所在。
茶的民生功能:茶,对种茶、制茶、卖茶的人是生计,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国老百姓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又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喝茶不但止渴生津、清热明目、涤肠解乏,(“三降三抗”降血压、血脂、血糖,抗癌、辐射、氧化),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利于精神健康(“肌骨清”、“通仙灵”、放得下、平淡心),情绪健康(“破孤闷”、“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心静气和)、智力健康(提神醒脑益思、“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和社交健康(以茶会友、以茶结缘)等。对此,我在“喝茶有利于健康”中再作具体叙述。
茶的社交功能: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兴文、以茶施朋、以茶结缘中茶是最好媒介。茶不仅是朋友间互赠的礼品(如27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厦门任职时率团访问美国,在艾奥瓦州考察学习时送给马斯卡廷食品公司总裁储班特一听茶叶,27年后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再访该州时会见了部分老朋友,当年获赠茶叶的储班特,为了友谊将茶叶盒小心收藏、保存至今),茶还是很好的国礼(如2014年我国元首习近平送韩国总统朴槿惠的国礼是安化黑茶)。茶文化的政治外交功能有不少典故,妙用得最好的是周恩来总理和习近平总书记(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接待尼克松时设茶宴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的18个月中6次出访,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比利时巧说“茶酒论”、在巴西谈茶传中巴200年友谊时说:“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友情”,在斯里兰卡、印度先后多次巧说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外友谊。
茶的文化功能:文化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将社会生活中的践行通过文字化而使人获得知识而文明化、文字化的管理是社会最文明的管理;文化具有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文化促进人的性情和审美观培养,文化引导人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前进,文化在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也一样。为此,茶文化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是普及“茶为国饮”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饮品茶怡情养德性
中国古人把品茶之道称为“茶道”。中国的茶道不是种夸张的表演技艺,“道是道,非常之道,名是名,非常之名”,而是一门哲理。最早提到“茶道”的人是唐代中期陆羽好朋友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谯崔石使君》诗中曰:“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丹丘是汉代道教仙人,中国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茶来自大自然,吸天地之精华,经人们历经磨砺,又供人享用,既“自然”,又“天人合一”。文人雅士们又选在清静的山溪林间品着清香平淡的茶茗,论着“做人行世”之道,有种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幻觉。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茶道起源于道教。中国茶道的发展又与佛教、儒教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谐”,儒家认为茶可以体现儒教的核心精神可“名教”。唐代刘贞亭在《饮茶十德》中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利礼仁”、“以茶可雅志”等等。尤其是随着唐代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坐禅,静坐静思静虑,夜不能睡,且只能早、中两餐进食,以便身心轻安,静坐敛心,专注心境,最终顿悟成佛。坐禅时间长达三个月,需要有一种符合佛教教义戒规,又能清心提神、补充营养的食物。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饮茶既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因而饮茶得到僧人喜爱,成为适应佛僧生活的一日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饮茶逐渐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内容,寺庙种茶也成为一种常态。茶性高洁清淡,与佛禅的追求的“苦、静、凡、放、和”精神境界相似,中国佛教界认为,茶佛在许多方面有互通共融之处,一茶一禅、禅茶可以一味,从而“禅茶一味”理念出现了。许嘉璐先生说:茶之与中国固有宗教精神的深刻关系,是经过了比较长的由浅而入的过程的,并且逐步超越了植、育、制、储的阶段——古今茶农茶商逐渐成了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角;也越过文人雅士借茶发挥,通过联想而认定茶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层面。从而一碗本由“草民”发现和利用的纯物质的茶饮,经文人雅士、皇家贵族、儒释道人士的演绎,成为寓意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了。由于茶素有清香、平和、宁静、平淡、谦逊之本质,有人说“上善若茶,对人类有百利而无害”。陆羽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从此,茶先苦后甘,这也是人生的常态。“茶味如人生”的哲理从“自发”走向理性。
是他们总结概括了古人对茶性茶德联想暗喻以后得出“茶性俭”。汉代以简朴为美德,三国时孙皓提出“以茶代酒”的观点。到晋代门阀制度形成,社会风气大变,王公贵族争富斗奢。于是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靡之风。如东晋时期吴兴太守陆纳,每当客人登门拜访招待只端上茶水和一些瓜果。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493)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魏晋玄学家们喜高谈阔论地演讲、原来多喝酒,但酒后使人兴奋,喝多容易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能令人思路清晰,心智平和,于是从喝酒转向喝茶。古人有“乱世酗酒,盛世喝茶”之说。纵观中国历史,唐宋元明清、太平盛世的时候,喝茶就多。有人从中国三大名著中发现,《红楼梦》的前半部分,社会比较太平,里面描写喝茶的有300多处之多。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正处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酒文化比较发达。“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倒不是说酒不好,陆羽《茶经》中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而乱世以酒解忧愁的更多些。习近平说:“酒使人热情奔放,茶使人含蓄内敛”,可以“和而不同”。如李白是酒仙,也是茶仙,他与陆羽、卢仝等都是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洁身自好,浪漫豪放,风流倜傥的才子,都不愿与官场黑暗同污。“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他们眼里,茶是南方嘉木,是百草中的精华,是天地山川之间至灵至性的仙品之物,品茶不但陶冶他们的性情,还能体现他们的清高节气,他们一生是好茶、嗜茶、种茶。
当今,盛世兴茶正当时。弘扬茶文化,要倡导茶性俭。现代中国有不少贤人茶人试图概括中国茶德以怡养人德。如庄晚芳先生说茶德四谛:“廉、美、和、敬”,他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事,敬爱为人”。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概括为:“清、敬、怡、真”。清,清洁、清廉、清静;敬,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欢乐怡悦;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周国富会长代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概括为:“清(心)、敬(德)、(平)和、(华)美”的茶德。“清心”是廉洁的根基,“敬德”是廉洁的本质,“平和”是廉洁的品味,“华美”是廉洁的最高愿景。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事万物清香、清新、清廉而受人尊重敬重,人际之间能相互信任、敬重就“和”,和谐就是“美”。(我这里讲个周总理1972年2月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故事。)“清”而“敬”,“敬”而“和”,“和”而“美”,中华文化中一个共同的核心精神应是“和”字。儒、释、道等都强调一个“和”字,“中庸和谐”、“圆满和谐”、“6和敬”、“天人合一”,一个“和”字对人、对群体、对社会乃至对世界意义重大,做人要和善,家庭要和睦,社会要和谐,世界要和平,所以,2006年4月13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五、喝茶有利于健康
人们生活水平好了,都希望健康长寿。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在发现和利用茶的过程中,喝茶有利于健康也是“知”和“行”的体验和感悟。
1、有三个值得我们探讨的“现象”:其一,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第120位左右,而人的预期平均寿命排在第70位左右。有不少专家认为,一般人均收入与人的生活质量、寿命相关,中国两者差距之大,其中是否与中国人普遍饮茶有关;其二,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认为:“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就不会有英国的现代文明”。他立论有三个依据,茶水消灭了细菌,让人不仅免于疾病困扰,还增加了营养,强健了体质。欧洲的葡萄牙是从中国引进喝茶习惯最早的国家,中国茶叶传到英国是十六世纪初,当时葡萄牙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公主喜欢喝中国红茶,从此从宫廷开始,喝茶的习俗在英国上层女士中流行形成了下午茶制度。1657年,英国的咖啡馆第一次开始卖茶,从此下午茶和茶馆在英国出现(从而提高了英国妇女地位),饮茶习惯使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随着英国工业的兴起,英国雾霾阴湿气候严重,至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期,也正是英国全民饮茶时代。全民饮茶习惯使英国能够幸免了1817年、1831年和1850年的霍乱流行。英国不产茶叶,茶叶主要从中国进口,旺盛的茶叶消费需求给英国的进口贸易赤字越来越大,结果英国人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偷中国茶种和技术,让其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种植生产,二是向中国输入鸦片,冲抵茶叶进口所造成的巨大贸易逆差(茶叶帮助了英帝国的扩张)。其三,常听人说,喝茶的人健康长寿:茶寿108岁,茶字由“廿、八十八”组成。如茶界泰斗、福建的张天福已106岁、吴觉农93岁、其夫人98岁,庄晚芳89岁,王家扬97岁等等。
2、为什么喝茶有利于健康。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视茶如药。最早的药理功效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汉代道人们就把它当成长生不老的仙草(葛玄、葛洪、虞洪)。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评论茶:“茶治脓血甚效”。名医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思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苦荼而寒最能降火”,古人认为“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所以“火清则上清”。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草本拾遗》一书中说:“茶为万疾之药”,“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唐代诗人卢仝〈大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身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具有促进消化、解毒消炎、预防龋齿、提神醒脑、降压降脂、防癌抗癌、预防肥胖、抵抗辐射、明目美容、增强免疫和延缓衰老等等保健养生功能。因为茶叶中至今已可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5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余种,无机营养素有几十种,主要有生物碱类(如咖啡因、茶碱、可可碱)、多酚类、维生素类、矿物质、氨基酸与蛋白质类、茶色素等,元素综合成有利于药用保健的效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出现了研究茶的高潮。日本科学家较早揭示了茶里面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的癌细胞活性。日本人不但流行喝茶,近一些年来还开发各种茶食品。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推荐6种保健饮料绿茶、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中,绿茶居首位。
3、科学饮茶有利于健康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就是要喝好茶、喝对茶、会喝茶、会品茶才是一种“清福”。
(1)中国茶的分类。现代中国,有名称的茶叶约有1500多种。根据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特性,归纳为六大基本类,他们的保健功效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脂、抗癌以及防治糖尿病。具体说:
绿茶——为不发酵茶,汤清叶绿是其品质特征。水中君子,“自古佳茗似佳人”。保健功效,绿茶与红茶均可预防帕金森综合征,促进骨骼健康,防治肠胃和口腔溃疡,还可防龋齿。
白茶——为微发酵茶,外观白毫披满呈白色,汤色微黄是其品质特征。尤其福鼎白茶,有抗菌、解毒、退热、降火等功效。
黄茶——为轻发酵茶,汤黄叶黄是其品质特征。黄茶可以提神助消化,化疾止咳等。
青茶又称乌龙茶——为半发酵茶,色泽青褐,汤色金黄,有多种花香是其品质特征。对单纯性肥胖有一定效果,还有保水美容、抗肿瘤等效果。
红茶——为全发酵茶,汤红叶红是其品质特征。(功效同绿茶)
黑茶——为后发酵茶,渥堆后发酵发黑,色黑汤深红有陈香是其品质特征。黑茶后发酵,茶中有机酸含量高,对改善人的肠胃道功能有益,即降脂减肥。
用以上6种基本茶类再加工、再拼配的有6类:①花茶;②紧压茶;③萃取茶;④果味茶;⑤药用保健茶;⑥含茶饮料,等等。
(2)饮茶要应时宜人
各种茶品质特征和茶功能不一样,不同的茶有不同泡法。为此,合理饮茶,因人而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中医认为人有9种体质特征表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疾病患者饮茶应不同。不用茶水服药,茶具解药性。要选对茶,喝对茶,会喝茶。
同时还要注意,饮茶要适量;淡浓要适宜;随泡随饮;因季而异,有人建议春季饮花茶,可祛寒理郁;夏季饮绿茶,可清凉消暑;秋季饮乌龙茶,秋高气爽,可解燥热;冬季饮红茶,有暖胃驱寒功能。更讲究者连一天中上午、下午、傍晚该喝什么茶都有区分。如有人体会: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一身轻松,晚茶一盅、消食助神。
六、茶文化“四进”的意义
茶文化“四进”是倡导“茶为国饮”,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党政机关在“安邦治国”、服务人民中具有特殊的使命。“文治和教化”也都是我们机关责任,弘扬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产业,再创中国茶业辉煌应该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
1、茶的故乡,倡导“茶为国饮”任重道远。中国人年均只消费0.8公斤茶,而英国每年人均消费茶是3公斤以上,日本是3-5公斤。而受外来文化影响,我国许多青年人崇尚咖啡、可口可乐等外来碳酸饮料;
2、中国是产茶大国,但不是强国。2012年,据农业部统计,我国茶园面积3578万亩,占世界茶园面积一半以上,而总产量176.1万吨,占30%,价格平均单价为3-4美元/公斤。我国是茶的故乡,但在国际贸易中有关品质和标准上缺少话语权,红茶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在英国,绿茶话语权在日本和欧盟,美国人开始了对福鼎白茶的定价。我们茶90%是初制,深加工不足10%;产业链做不长、做不大。
3、盛世兴茶正当时。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茶为国饮”会越来越被倡导;
②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会带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
③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倡导读书品茗之风,又需要弘扬茶道、茶德精神。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把清茶与领导干部的修养、廉洁联系:“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位。”
4、弘扬中华茶文化,就要倡导“茶为国饮”,让更多人喝茶、懂茶、爱茶、会喝对茶、茶和社会;振兴中华茶产业,也要倡导“茶为国饮”,以茶惠民、以茶惠农、以茶惠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茶的软实力,中华茶文化的普及之时,是中华民族“茶为国饮”的复兴和茶产业振兴之日,中华茶文化的复兴和茶产业的振兴并在世界传播交流之日,又是中华茶文化全面灿烂和再创辉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