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他身上有一个长者应有的道义,有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也有为梦想不择手段的“狼性”——他是开化芹阳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杰星。
2004年,手头上已经有四家实体企业,并担任开化县政协委员,就在这一年,他放下一切上山当“茶农”。手把手垦了1029亩荒山荒地,翻开了千亩有机茶园的蓝图。
莫说往事千般话?不如共饮一杯茶
“不仅要好看,更要好喝,要做就做开化最好的绿茶。”2004年,陆杰星跑遍十多个乡镇,提取了100多处土样,最终把理想的茶园选址定在了大黄山村,而大黄山村却并不那么待见他。
当时的大黄山村是镇上最穷的一个村,有电灯没电视,进出是条坑洼土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子,对这个男人要做的事情满怀忧虑,场面一度僵持不下。而陆杰星自有一套交朋友的方法:村民进城城办事,他尽力帮忙;村里修路,他一面争取资金,一面自掏腰包赞助十万;村里六十多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都给代交了医保……大黄山人渐渐把这个“外来人”当成了“自己人”。
得到村民支持的陆杰星开始大展拳脚。2012年,茶园开始大面积产茶,在当年的开化斗茶大会上,“芹阳”牌开化龙顶茶成为金奖茶王。同年,大黄山也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现在的大黄山村,有了康庄大道,通了电视,茶园面积增至千亩……大黄山人给了陆杰星实现梦想的舞台,而他的成功却让大黄山人有了实现梦想的契机。如今,村里的现代化设施多了,村民靠着茶园,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既然因茶而起,过往尘埃已落定,不如坐下,一起喝杯茶。
山中老衲最乡情?高山只待遇知音
从地域条件来看,开化地处绿茶金三角,气候、土壤等等自然条件都是极好的。以前的茶叶多供出口,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茶叶发展迅速。然而“开化龙顶在当地口碑好,但是走出当地就是二流品牌。为什么呢?开化龙顶最初追求,是只求外表,不求口感。”陆杰星说,今天大家都意识到,开化龙顶的茶叶品牌要有所提升,开化龙顶的茶叶品质就必须要提升。
“以前的路是捷路,现在开始走上正路。”
那么用什么来衡量一杯茶的品质呢?陆杰星说,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是影响茶叶口感的关键。茶学界将茶多酚与氨基酸之比成分“酚氨比”。茶叶中含有500多种茶多酚,茶多酚的含量一般是高于氨基酸的。酚氨比越接近,茶叶品质越好。
茶多酚是茶叶苦涩口感的因素,氨基酸是茶叶鲜美口感的因素。后者一般在叶片和茶的枝干内,一方面采摘单芽容易导致氨基酸流失,另一方面对温度的敏感,导致氨基酸随着气温的升高很快就消失。如此一来,茶多酚过高,氨基酸偏低,喝起来口感不鲜。
为了留住氨基酸,他的茶园很特别——一排排茶树间还夹杂着一株株高大的鹅掌楸。遮阴树可以降低直射光的光强度,增加漫射光,改善决定茶叶品质成分的物质代谢。在适当遮阴条件下,碳代谢减弱,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生成量减少,与此相反,氮代谢增强,具有鲜爽滋味并增加想起的氨基酸生成量增多。这一少一多就大大改善了茶叶的滋味结构。凡绿茶品质优异者,比值通常较小。套种树木使得大黄山上的茶叶不但香气高,且鲜甜不苦涩。“只要和其他地方茶一比较,就能明显区分开。”程启坤教授表示。
牺牲产量最终换来茶叶品质的显著提升。从大黄山村里走出的“芹阳”牌开化龙顶茶在国内外的专业比赛中获得了多个金奖。而他的“野心”还不仅于此,大黄山的茶园不仅要能出好茶,还要成为景观。他正在谋划将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生产加工、茶展示、茶研究、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茶文化博览园。在他的“风情茶园”规划蓝图里,茶园面积需要继续扩大。
“这个项目已经投资了1600万元,完成了七彩茶园、茶厂改造、7公里游步道,以及10个茶园文化亭、博览园牌楼等基础建设。”对茶园以后的发展,陆杰星充满激情与憧憬:集镇到景区公路,游客接待中心、茶鱼养殖场,以及红花油茶、进野茶保护基地,休闲步道以及供游人住宿参观游玩的50幢小木屋酒店等……都在紧张进行中。今后来开化的游客,不光可以游山玩水,还能来这里喝茶、学茶,体验种茶和采茶。在这里可以看所有关于茶的一切,包括原产地采茶、制茶流程及包装等,通过茶学的角度去调养精神,完成精神的康复。
此外芹阳还与知名高校的茶相关专业签约,将大黄山茶园作为专家考察、学生实习的优选之地。甚至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也将其作为专家研究茶产业研究基地,进行古法制茶等六大茶类的研究。
以后的大黄山茶园,将成为集茶文化、茶产业、茶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