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青瓷流年
“小心点, 不要摔破。”
在印象中,小时候,父亲空闲时,爱坐在屋里喝茶。对于杯面美丽的青花花纹,叶其述好奇不已,总爱拿在手上观望一番,但也免不了受到父亲小心翼翼地呼叹。
那时,便可见茶杯之矜贵以及父亲对它的珍爱了。
父亲将茶叶置入大壶之中,沏好之后,再倒入小杯里,一杯一杯,量不多,但茶杯始终都能保有温度。
他掂着茶杯,小口地啜着茶,和幼小的儿子聊天,不厌其烦地讲着他喝茶的感悟,但聊得最多的却还是有关做人的道理。
父亲把他归结为“清、正、和、雅”,那时父亲说得深奥,幼年的他还不懂其中的意思,但父亲喝茶时的样子,却深深刻画在了他的记忆里。
叶其述说道,父亲的那只茶杯不大,却精巧别致,几乎只有普通品茗杯的一半大小,他一只拳头握着,好像便可以把整片弥漫的茶香都握在手心之中,满手留香,酐畅淋漓。
正是因为它的特别,它的模样,从此便深深地印在了叶其述的心中。
坐亦禅?行亦禅
十八岁那年,叶其述南下前往中国美术学院求学。从相隔很远的塞北来到江南,一待就是这么多年,他每日对父母的想念也在日益增长。那年春节回家,父亲饱含深情,颤抖着双手将每日陪伴他的杯子给予他。
很快,一只被包裹了几层厚厚宣纸,充满父亲味道的杯子也追随着他的脚步,离开了家乡。
叶其述很爱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
话语间,叶其述从一个精心布置过的盒子里,小心地取出那只杯子。
杯子的青花以及杯面,满满的历史感,泛黄的颜色,被磨圆的咯咯角角,明显可以看出被岁月打过的那模糊的痕迹。
他说,那是一杯品了几代的茶,那只杯子,历经了不知几代,才来到了他的身边。
自从他将杯子带回了家,他总会品尝这样两杯茶:
晨起的一杯,是对父母的祈祷和祝愿;
画前的一杯,是画画过程的酝酿和静心。
叶其述在画画之前,会用那只陈旧的青瓷杯品一杯茶,他说品茶的过程就是静心和酝酿的过程,喝着喝着,灵感就来了。
他认为画画求的是静气和书卷气,他笔下的水墨小品画,就和杯子一样,虽然不大,但透过画面我们看到,寥寥的几笔,透出的却是多年的修养和功力。
放松入静,以茶交心,至纯至真。静坐参禅,一花一世界,一茶一天国。
六根清净,杯、茶、人自然成了一个境界。
都说心悟能使创作者获得本心的创造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由悟而得的禅境,意到笔随,即使只有零星片语,也是意义深远,必能大放光彩。
由此,我们仿佛可以看见,泉石松林之间,叶其述提笔写字,挥毫作画,间或持壶呷茶,茶香浸润了笔墨,在影影绰绰之间,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画作。
茶亦醉人
交谈期间,叶其述谈道,“明末清初士大夫崇尚禅悦之风,追求以茶问禅的生活。”
现在,虽然古人的诗境、画境、茶境他只能遐想一二,但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已颇有古时文人的书墨儒雅之态。
他喜穿唐装汉服,于他而言,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是他极其向往和追求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代文人比较好酒,叶其述却喜茶不饮酒,他说道,“茶亦醉人。”
茶圣陆羽亦曾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他的大意是说,饮茶,最适合精行俭德的人了。
灵光乍现之间,想起父亲平日的伶仃教诲,“处世要清正廉明,做人要堂堂正正,与人相处要对人友善,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后来,在父亲眼中,叶其述果真便成为了这样一个人,想必这茶情也就是禅心了。
一草一木皆是情
“梵音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一杯佳茗清心,生于北方的叶其述欢喜喝绿茶。而生于南方的作家张抗抗,也偏爱绿茶,即使后来,她迁居于北方生活,仍旧只爱喝绿茶,“许多许多年,在干燥的北方,绿茶日日呵护我的身心。许多许多年,在遥远的异乡,绿茶伴我,我把家乡时时带在身边了。”
想来,那杯绿茶给予他的不只是一饮而尽的满口清香,还剩有与叶其述对于那杯子一样的异曲同工之情————乡情。
有人爱茶是因为茶香,有人爱茶是因为它的器皿。
叶其述不知是因为那只陈旧的杯子爱上了茶,还是因为那筛缭绕食指的清香爱上了绿茶。
但执杯、饮茶,或已成为叶其述生活中不可或缺、时时被惦记、期盼、放不下的一种牵挂。
也许,他提起茶杯的那一瞬间,千里之外与父母相处时那脉脉温情的画面便立刻跳跃在了眼前,即使相隔甚远,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或许早已透过茶香鲜活地存在于他的心中、他的字画之中了。
在这些年的人生历练中,叶其述忽然明白,这只杯子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杯茶。
幼年的记忆,父亲的教诲,存在杯子中、心中,其实都是不能复制,无法与人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