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净器温茶度自己

我愿坐在旭阳之下,持一本书简,逆时光而停,品人,品茶,品器,听风穿林打叶声,看一抹翠绿自墙角萌芽,阳光自天井泻下,无忧无惧,不悲不喜,春暖花开。

玩石者有禅石五德之说,五德即无相、自然、寂静、沉稳、浑圆。用佛念赏石或已至很高的境界了,那些石头并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奇巧的形状,但赏石者却能感知石头带给他们的“淡泊”“宁静” “肃穆”。

吴老师的那一只杯子,是禅石所造,很小,一眼望过去,很容易被忽视。放在宽竹茶盘上,显得与另一套光滑细润的青瓷茶具有些格格不入。

那一只杯子得天独厚的纹理,独具特色,在熊熊的炉火之中,经过高温的不断锤炼,仿佛只为你盘涅而生。

僧人托钵,戒骄戒贪

吴老师道这只杯子并没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一年多前,一位一起玩石和印刻章的朋友偶然发现了这只杯子,那位朋友料想他一定会喜爱,便买下赠予他,果不其然,他看后的第一眼就认定它作为自己的主人杯。

“你听过僧人托钵的故事吗?”吴老师问道,“它看着就像一个钵,每日饮茶就像是托着钵,它警戒自己要知量知足,去除骄傲,去除贪心。”

僧人托钵是印度佛教僧人为滋养色身而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其原始意义在于自利和利他,杜绝俗世,福利世人,他从杯中看出了佛意,这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不同的感悟。

接着,吴老师开始泡茶,他娴熟的摆弄着手中的茶具,有条不紊地开始备杯,备茶,温壶,温蛊,置茶。

他端起自己的杯子,细细磨砂,“这个杯子不论是从气形还是材质,都是我非常欣赏的。”

“它的气形圆满、稳重,可以看出它的包容和宽容,质地也很朴实,素雅,不张扬。”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他说:“它虽然很普通,但奇妙之处在于,它在不断泡茶之后,光泽会越来越好,就像是被岁月慢慢磨平棱角,像是一个普通的人一般。这是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杯子,它现在就像是一个我多年的老友,如果它在某一天,突然被打破或丢失,我会怅然若失,就像是丢失了一个非常熟悉你的朋友。”

也许这个杯子的价格并不高,你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便可以求得,但它们并不只是一些简单地装饰空间的器物,它们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无心一切无用,对于有心之人,这一切的东子都是存在温度的,也许,我们在一生之中会忽略许多这样的“朋友”。

吴老师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笑了笑说:“我们要有颗诗意的心,就让我和杯子一起慢慢变老。”

他没有偏爱的茶种,喜欢尝试各种各样不同茶叶的味道,他能在茶种品尝出一年四季,他觉得体味每种茶就像是体味不同的季节,都能带给他不一样的感觉。

谁曾说茶里,泡着一个夏,卧着一个秋,藏着一个冬,孕着一个春。天天喝茶,品尽四季;一生喝茶,品尽人生。这与吴老师的品四季也是同种意境。

吴老师反复强调,他不会要求在特定的场所必须使用自己的主人杯,人有万象,茶有千面,杯有万种,他认为各样的茶杯就像各样的朋友,杯内茶垢的痕迹就像是它们的心路历程,他喜欢探索这种像是经历了风吹日晒,历史岁月沉淀的感觉。

为茶所思

郑板桥曾邀“一片青山”入座。吴老师也常寻一个安静的地方,约几个友人,沏一壶茶,听鸟儿悠然悠远叽叽喳喳的声音,看房顶的瓦缝间隙流露出的约约绰绰的影子,清风徐徐,闭目感受大自然真正的韵美,怡然自得,“即使只是坐着不说一句话,我们也并不觉得尴尬。”对吴老师而言,不论是和朋友一起品茶,还是独自喝茶,都是自己内心情感的交流,只不过一个是与他人诉说,一个是与自己对话。他言及:“我记得看过一句话,人到了临死之前,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他会开始反看自己的整个人生。许多人都是在最后的时刻才悔悟没有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所以,你为何不在年轻的时候就好好珍惜与家人朋友的时光,我想,即使是无言的陪伴,那也是很幸福的。”

敦厚的杯子里弥漫出蒸蒸热气,飘散的香味,散而远遍,迷蒙了双眼,沉静了心灵,细细品尝,这大概就是心里想要的那个味道。

品茶之余,为茶所思。

最后,他谈道:“每个年龄阶段经历的事不同,性格会不同,观念会不同,审美趣味和层次也会相差很多,到达了某个年龄层之后,似乎真的开始“淡迫明志,宁静致远”了,而今后,我只希望自己是温暖的,正能量的。”

吴老师喜欢饮茶,不善饮酒,他称自己一杯就醉,怕麻烦别人,也苦了自己,茶虽没有酒的浓烈,却也不似水的平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就像是他质朴的性格和最后他所想追求的生活。
认杯为友,为茶所思。

我们像是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一生忙忙碌碌。静心沉思,回首半生,蓦然发现,最后所期盼的也只是那一份真情,一段回忆,一杯香茗。

2016-08-1635

姓名:

公司:

职位:净器温茶度自己

分类:茶人茶事

相关栏目: 衢州茶 茶业动态 茶人茶事 电商链接 地图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