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衢州记忆·技艺
毛进中:做好每一只茶杯
记者 徐聪琳
衢州莹白瓷是中国传统名瓷,以瓷质细腻,釉面柔和,透亮皎洁,似象牙又似羊脂白玉而名闻遐迩,被誉为瓷中珍品,亦为中国四大白瓷系列之一。在衢州莹白瓷传承人中,35岁的毛进中人生道路走得还不是很远,与莹白瓷的故事却一说就很长……
事业,从莹白瓷开始
“进中馆”隐匿于伊甸园小区内,馆外的茶几木椅上,时常有毛进中静坐读书的身影。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莹白瓷作品,温润如玉,或傍着木雕,或倚着木块,这是主人特意设计的陈列格局:“木质古朴,瓷器明莹,相辅相成。”
1981年,毛进中出生于衢江区云溪乡的一户书香人家。“奶奶40年代毕业于中国美院,爸爸的书法,雕刻也是入木三分,书画贵在坚持。”毛进中说自己是在书画雕刻中度过的童年。“从小我就明白,手艺做不了假,一个作品,你不懂它,就不会有它的精彩。”
都说三十而立,35岁的毛进中当过兵,做过经理,挣得一份安稳工作。正是看看外面世界声色犬马之际,他却止住脚步,转而投向偶然相遇的莹白瓷。“看着泥料在我手中成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平静。”毛进中说,没有遇到莹白瓷前,自己的人生追求仿佛一直在“将就”。“一生如此漫长,若能以做喜欢的工作谋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相遇如初恋,碰到莹白瓷,他就好像‘入魔’一般。”毛进中将大把时光倾注在毫无生机的泥料中:一回回上门请教老师傅,一遍遍翻阅典籍,一次次揉泥,一次次地拉坯成型……旺盛的热情外,他始终保持着心底那份恪纯。2013年,毛进中将“工道”二字确立为自己的商标并被商标局核准使用,。“工道意在提醒自身,作为一个工匠手艺人,要专注于这条道路。”时代还没有发出呼唤声时,他已经将“工匠精神”视为每件作品的准则。
常人皆以为拉胚是制作莹白瓷的第一步,毛进中摇头:“采泥、练泥就决定了莹白瓷的质地。”万古深山中的石英、长石、高岭土被铁锤的敲击声唤醒,被舂打成粉,经历一次次淘洗沉淀。“承受过越多次捶打挤压,泥料就越是细腻。”然而,这仅仅是莹白瓷的原料。
“从拉胚开始,制作莹白瓷就进入了一个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毛进中踩着脚踏板,转盘“呼噜噜”地转动起来,那块色泽均匀的泥料在他手下缓缓变高,有了圆口,有了细腰。“手、眼、脚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还是凝神聚气,心如止水。”
作品成型后还需经过细修、晾晒,直到烧窑,毛进中都要绷紧神经。“不同温度会烧出不同质地。”温度赋予莹白瓷灵魂,这让毛进中琢磨了很久:“1330度左右最佳,烧窑大约要一昼夜,人总要守在窑前观测火候。”一份守候一份爱,开窑那一刻仿佛能看到他对工道全部的爱。他的事业,从莹白瓷开始。
工道,做好每一只茶杯
毛进中认为,莹白瓷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但是如果同时用莹白瓷做茶具,那才是最完美的艺术品。首先,他就从作品造型上寻求突破,他将九华的春耕,江郎的山水,开化的多姿融进莹白瓷做成茶具,隐于瓷面下,光下一闪,灵气四溢,春回大地,万物初始。“无一分修饰,少一份釉水,用瓷的本色体现衢州的山水。”他的茶具推出后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毛进中本人都未曾料及的。
简单到极致,既是设计理念,也是处世之本。“原料从大山而来,由人工千锤打磨,造就的莹白瓷承载着人与自然的羁绊,所以应当回归最本真的模样,展现简单的美好。”大道至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毛进中眼里亦莫不如是。
“爱了它,我就有责任传播它,它是衢州的,更是中国的,我为它骄傲,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它。”?瓷器是中国的骄傲,莹白瓷是衢州祖宗传下的精华,深谙“好酒也要吆喝”。毛进中利用自己做销售时的经验、人脉,把衢州莹白瓷远销至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衢州莹白瓷曾是贡品,曾被人誉为‘天下无双’。”提及莹白瓷的繁荣过往,他仍然与有荣焉。
他说,当莹白瓷与茶相遇,我要做好每一只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