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例
王旭烽
什么是原乡?这本是一个相当文学化的修辞,自然可以做许多种的解释。我们大约可以将其理解为血脉的故乡;精神的家园;最初来的地方;最终的归处;没有杂质的起点;童年的记忆等等……而这一切,对某些茶人而言,都是可以集中在一起名叫“芹阳”的开化龙顶茶之中的。
二十多年来,我许多次的到过开化,曾经五次去过钱塘江南源头,喝过那里的水,品过那里的茶,见过那里的孩子,他们的眼光干净地仿佛一直就沉浸在源头之水里,他们周身散发出一尘不染的山头野茶之香,这就是开化龙顶茶。
开化齐溪镇海拔1193米的大龙村、苏庄镇1260米的石耳山,溪口1450米的白云山,此茶区地势高峻,山峰耸叠,溪水环绕,气候温和,地力肥沃,“兰花遍地开,云雾常年润”,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清明至谷雨前,选用长叶形、发芽早、色深绿、多茸毛、叶质柔厚的鲜叶,以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干至茸毛略呈白色100℃斜锅炒至显毫-烘至足干而成。作为高山云雾茶,其外形紧直挺秀,白毫披露,芽叶成朵,非常耐看。“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此三绿为龙顶茶的主要特征。
好茶喝多了,您就会发现一个道理,所有的好茶都是有一些相同特质的,作为同一种风物的绿茶,它们的不同之处仿佛也在微妙之间,比如茶的兰花香与栗子香,比如茶多酚比例的多少,比如氨基酸的成份丰减,比如色泽的深浅等等,不是资深或者专业的茶人,未必能够察觉多少,并且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区别这些好茶的鲜明标志又是什么呢?我想,除了作为物质载体的茶叶自身的确有着外观和口味上特别鲜明的记号之外,那就是它承载着的不同的丰厚的人文印记了,我们把这种人文印记称作为茶文化。这种茶的文化印记越鲜明,就越容易与同类区分,越容易被人们吸引,越容易进入人类的生活。
那么,开化龙顶的文化记忆究竟是什么呢?
二十多年前我去开化之时,最初品完那杯龙顶茶后,回来写了一篇短文——《山中老衲》,说的是我感觉读了一首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那盏开化龙顶茶,像是在山中遇到了一位貌似质朴、其实道深的老仙人,历练了一番修禅的境界,洗心洗肺,冷暖自知。这种境界,喝别的茶是不曾有过的。比如我也爱喝安吉白茶,那便是与闺中密友的喃喃自语;喝金骏眉,则有一番准备漂洋过海游学异国的冲动。而喝开化龙顶,则会有一种醍醐灌顶后的禅悟,让您放下“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貌似深刻其实多解的永恒困题,我只沉浸在当下的空明澄净中,借一盏而愉悦,悟出了什么是“禅茶一味”。
开化龙顶茶的文化记忆中,当然少不了那诸多的民间传说,他们也往往是和皇帝神仙之类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想说此茶的历史悠久,就往往会举明代的故事,相传刘伯温从安徽翻马金岭路过开化,人困马乏,口渴舌苦,求茶问路,遇一老翁,得一碗热茶,奇香扑鼻,喝后疲乏即消,走时老翁送他一包散形芽茶,刘伯温转献朱元璋,被朱视为珍品。所以崇祯年间的《开化县志》,便有“土贡芽茶四斤”和“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的记载。当时的苏州虎邱天池茶是全国贡茶中的精绝奇品,说开化金村的茶和它齐名,那便是精绝奇品了。所以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时,开化龙顶便待遇升格了。《开化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要把芽茶放入黄色绢绸袋中,装进竹篓,包扎结实,插上旗号,专人专程进献。黄色绢绸这是什么待遇,这是皇家的色彩,皇家的待遇了。想一想当初老翁送刘伯温之时是什么,一包散形的芽茶,这一包可能是土布包,可能是粗纸包,随便扎一下,小米加步枪,礼轻情谊重就是了。包装虽然高下不一,但那里面的茶,质量却是一样的好。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说,茶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
那么,我们今天还得继续打皇帝神仙牌吗?我本人对此是持相当谨慎态度的。原有的皇帝神仙贡品,我们固然不可失传继续发挥效益,但另起炉灶重新编制,本人却举得大可不必,相反我们真的要立足本山本土,发扬我本乡本土的原汁原味原乡品格,来做好做精我们的开化龙顶茶。
开化龙顶茶的文化资源是很多的,但我以为诸多文化信号放在一起,是要打架的,不符合传播学的科学传播模式,所以,要找出一个特别鲜明的印记,反复打造,日积月累,终成正果。何况龙顶茶这么多年来已经搭下了很好的平台,那就是“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貌似套用了“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句流传历史的名联,但古人的景点流传下来,究竟为什么呢?这不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学习使用吗?这不可重复独一无二的钱江源头配开化龙顶,是任何他物无法取代的,要珍惜自己的金饭碗,擦亮它,让它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
关键是如何解读这个“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源头,原乡,最上游的水,最清洁的空气,最茂密的森林,最丰厚的山土,最朴实的人,培育出了最好的茶。用最健康的包装,最恰当的方式,最合理的价格,最美好的技艺,把原汁原味的好茶送到人们手中。这原乡的风物使命便完成了。
前不久又来了一趟开化,专门去了大黄山,见到了那里的茶园,也品到了那里的好茶。感觉和当年遭遇老衲不一样了,仿佛见到了一群年轻力壮的中青年汉子,他们生龙活虎,磨拳擦掌,是要等着出山大干一场呢。
大黄山村座落在开化县村头镇,距镇政府只有7公里路,以往全是坡路,一条坑洼的土路可开拖拉机、吉普车。全村共160余户,人口500多,山民如需购买日用品,基本上靠步行,到镇上打个来回路上即需三个小时,如运气好,碰上个路过的拖拉机也会捎你一程。由于青壮年人口基本外出打工,当地除山林外土地大量抛荒,主要收入来源是采伐量很少的林木和打工收入,人均年收入1878元,是村头镇最贫穷的村。
有一个叫陆杰星的人,就在这时候,看上了大黄山。陆杰星原是开化县政府招待所的所长。1995年下海创办工业企业,其时已拥有钱江纸箱有限公司和星华有机硅有限公司二家企业。从政府招待所开始,上海、杭州、金华的一些政府接待机构每年都委托他采购开化龙顶茶。龙顶茶也有好有坏,有真有假,陆杰星有几个茶人朋友,上海的董荣樑,金华的杜航——他们一起喝着茶商量:干脆我们自己来搞一块茶园,做出好茶来,不怕没销路。
2004年,陆杰星带着一班人马在全县各地找适宜种茶的地方,提取了100多处土样送杭州检测,最后在村头镇政府的帮助下,选定了该镇最穷的大黄山村。这海拔600米的穷山村,以前没有大片种植茶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7%。他们采用一次性流转的方式和大黄山村委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创业就此开始了。
要建设高标准的茶园,就要做出好茶叶的基础。在茶叶专家的指导下,他们通过放火烧山(增加肥效、杀死虫卵)、挖水平带(保土保肥保水)、挖种植沟,在种沟内埋下400kg/亩桐籽饼、4吨青草(作基肥、并有长效抗虫害、防止土壤板结作用),然后在种植沟二边种植茶苗。茶苗品种选择是顶端优势明显、发芽期有差异的福鼎大白、翠峰、浙农117三个良种。在茶苗种植后的第三年,按每亩茶园25-30株的比例套种了3万多株鹅掌楸。鹅掌楸又称马褂木,落叶速生乔木,除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变直射光为漫射光外,还可为茶园提供300-500kg/亩天然有机肥。每年,茶园只要沟施或面施200kg/亩桐籽饼即可达到施肥和灭虫的双重效果。
不断改善加工工艺是芹阳茶业的一大特色。芹阳茶业在茶叶制作上不但传承了传统,还根据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不同特点研制了一套机械和手工结合的加工方法,在加工过程中使茶叶对人体有效的成份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茶品。这就是“芹阳”牌开化龙顶茶。2012年,开化县茶叶协会举办斗茶大赛,芹阳牌开化龙顶茶获得第一名;2013年上海国际茶博会举办的“中国名茶评选”活动中,“芹阳”牌开化龙顶茶获得了金奖。
芹阳茶业落户到村里,开始有许多村民不理解,认为自己的儿子跟了别人姓,被人抢了,在茶园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阻扰,就分不断。陆杰星告诉他们:你们的儿子跟你姓时很懒,不会给你创造财富。跟了别人姓后,他还是你的儿子,别人抢不去,但他变勤劳了,他能给你创造财富了,他会养你了。当他们看到电话有了,有线电视有了,自来水有了,通村公路有了,在家门口也可赚钱了,村容村貌大变了,他们信服了。他们把陆杰星当作了自己村里人,到县城看个病,小孩就学、找工作,建房需要买建材,子女嫁娶办喜事,他们也都会想到村里有个在县城的“陆总”,陆杰星也把村里的大事小事当作自己的事,但凡村民有求,帮上帮不上总尽力,村里的公共事业,他也总是出力出钱最积极的。陆杰星还担任了大黄山村的经济发展顾问,被聘为村头镇政府的顾问。如今,大黄山村的人均收入已达12766元,成为村头镇最富裕的村。在陆杰星的积极努力下,该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获此殊荣的我们全省仅11个,为大黄山村今后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与大黄山村的日渐繁荣相比,陆杰星和他的芹阳茶业却有着很大的反差。十年一剑,出了好茶,但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知道,陆杰星每年从工业企业盈利中拿出100多万来补贴芹阳。他在守候,他在努力,期待着芹阳的明天。
前番我到开化,见到了陆杰星,他说我的那篇《山中老衲》是他从事茶业的重要推动力,作为茶人,感谢信任,无言以报,遂将此文知识产权赠于陆总,闻道他们已将“山中老衲”做了商标注册,也算是我的一点拳拳之心。
一样好商品如何让想买的人知道,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且有着丰富的学问,需要深入研讨,还要即知即行。现在正是好茶下来的季节,我们还是边干边学边琢磨。
总之,芹阳茶是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大道的,你想想钱江源头的水吧,许多年前,我曾经在源头脚跨两块山石,说:我一只脚跨过了钱江源,因为那真是涓涓细流啊。可是,请到钱江源尾去看看吧,那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潮头。
从原乡出发,走向远方,这就是茶的命运,这就是茶人的命运!
注:文中有关芹阳茶的文字资料由该公司提供,特说明
2014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王旭烽,著名茶人,教授,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